[2] 盛世之下的见微知著—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王孙公子把扇摇 2011-03-05 20:58盛世之下的见微知著——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据说是列宁说的,上大学有马列原著的课,看了几篇列宁的文章,没特意找过,但也没看到过。今天想起来,搜了搜有人说我国创作的儿童剧《以革命的名义》中列宁的一句台词。《以革命的名义》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广泛传播,六十年代被拍成了电影,这句话也就随着儿童剧和电影的推广,被越来越多的人传诵,并且被大家误认为确实出自列宁之口。 我不知真假,但这种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思维模式是很有民族特色的。其实不是只有解放后中共才特别重视这种牢记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的教育。
大清定鼎中原,到了乾隆中期已历百年,康乾盛世如日中天;但满洲人忘本的事情已经成出不穷,颇令乾隆恼怒和无奈。比较著名的如鄂昌 ,上谕“即如鄂昌身系满洲,世受国恩,……今检其所作《塞上吟》……且至称蒙古为“胡儿”。夫蒙古自我朝先世,即倾心归附,与满洲本属一体。乃目以“胡儿”,此与自加诋毁者何异?非忘本而何?这段话即被后人概括为“诋毁同类丧心病狂”。还有当时提拔干部,已经开始轻视关东的老人,就连乾隆的儿子居然在向乾隆做干部人事调动的汇报时都说出了,关东人,不开窍,不能用的话。难怪乾隆大怒,说你以为你是北京人,你就是关东人,太祖、太宗都是关东人,你居然看不起关东人,简直就是忘本!1949年进北京的北京人为什么不让2009年进北京的北京人买房呢?
更有趣的是人们都好谈乾隆下江南,却很少说乾隆也曾数次东巡。当然这也不怪今人,当年乾隆下江南皇子们是争先恐后生怕留下自己,但说到东巡(包括代天子盛京祭祖)都已经视为苦差。后来的嘉庆皇帝,当时还是皇子的永琰反正亦真亦假,在随老爹乾隆到东北祭祖时,写诗“守成继圣王,功德瞻巍峨。永怀肇造艰,克勤戒弛惰。”还在祖宗坟前痛哭失声。老爸乾隆大为夸赞,但其他没心眼的儿子就惨啦,一顿臭骂,当然也是该骂,因为他们也写诗了,不过说的都是路途如何遥远,一路如何劳累;要不就是嘻嘻哈哈把祭祖拜陵当成郊游了,难怪乾隆骂他们没心没肺,更威胁回北京收拾他们(当然父子亲情,也就是吓唬吓唬,不至于像对鄂昌那样白绫赐死了)。
到了嘉庆即位,要说这位当年痛哭的主还是真不忘本,一辈子没下江南,倒是两次东巡祭祖。这里要说一下,在盛京的宫殿里,有一个类似革命博物馆的地方,陈列着祖先遗物,目的无非就是叫子孙知道祖宗创业艰辛,后代自该兢兢业业守成开拓。这个也不是大清首创,早在南北朝的时候南朝第一任皇帝刘裕就曾在皇宫里开了这样一个小型纪念馆,刘裕把他贫贱时给人当佣工使用的灯笼麻绳之类的东西,陈列在那里,不过到他孙子刘骏即位就发生了孙子指着爷爷的遗像说:“田舍公得此,以为过矣!”(一个泥腿子得到这些,太过分了!)的著名典故。
嘉庆十年,新皇帝第一次东巡,同样参观了盛京纪念馆。嘉庆早年随乾隆参观过,这次一看大吃一惊当年很多展品都已经不见了,这些展品绝不是金银珠宝,毫无偷盗价值,马上询问,原来是当地官员觉得这些100多年前的遗物已经糟朽,有碍观瞻,收起来了。嘉庆这人一贯平和,这次也只是说这些官员“不知大体”,命令恢复并没有处分他们,所以我相信他们其实致死还是不知道自己怎么“不知大体”,为何会拍马屁拍到马蹄上。第二次是嘉庆二十三年,这次他带来了皇次子绵宁(后来的道光)、皇四子绵忻,对他们进行一下革命传统教育啦。所以在离开盛京的时候,嘉庆还对未来的接班人庄重嘱托:后世子孙要时常回来祭祖,若存偷安之心,不来盛京,则为大不孝,天祖必降灾于其身!接班人也是下跪听着毕恭毕敬,诅咒发誓,不忘光荣传统。但是令人发指和深思的是,这是清朝皇帝最后一次回乡祭祖(不算伪满那档子事)。
中国革命博物馆已经成了国家博物馆,孔子像也立上了,好在人民英雄纪念碑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仅仅属于“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同时更属于“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