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variable: sArAuth in /usr/home/bxu2342120002/htdocs/thinkingin/inc_display/archive.php on line 75 Notice: Undefined variable: aBlog in /usr/home/bxu2342120002/htdocs/thinkingin/inc_display/archive.php on line 76 余热:枪4——波莎冲锋枪 - 阮文焕 - Thinking In
点击此处关闭窗口

正在与服务器连接,请稍候……

[7] 余热:枪4——波莎冲锋枪
王孙公子把扇摇 2011-09-01 01:04

《使命召唤5:世界战争》之波波莎冲锋枪(PPSh41)
从小我就经常看到这张照片,也一直崇拜雷锋叔叔的威武,不过直到高中前从来没注意过雷锋叔叔手中拿的倒底是把什么枪。高中时也没有互联网可供查阅,废了很大气力才搞明白是54式冲锋枪,而他的原型就是苏联在二战中大名鼎鼎的波波莎冲锋枪(直接仿制的是二战中苏军装备最大量的PPSh 41的改进型PPSh43)。提起苏联的冲锋枪,但凡还有些许了解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AK来,或许是这个后来者名气太大了,真正为保卫苏维埃立下汗马功劳的波波莎反而越来越声音微弱了。PPSH-41式7.62mm冲锋枪由前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斯帕金设计,用于取代PPD系列冲锋枪,PPSh 是斯帕金冲锋手枪(Pistolet Pulyement Shpagin)的缩写。该枪经过1940年末至1941年初的全面部队试验后,于1941年正式装备苏军。经过残酷的战争考验。它的显著特点--高的可靠性和高的攻击性,展露无遗,在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使命召唤5:世界战争》中。对于波波莎冲锋的三点优点都有不同的展示。首先就是他的高射击精度,枪与弹的质量比较大,发射过程中枪机前后运动造成的前冲后坐,大部分被枪的质量抵消,加上枪口装置的作用,连续射击几乎感觉不到后坐和震动,完全是一种“只听枪声,不觉枪动”的感觉。“波波莎”特别适用于近距离突击,概略瞄准,仓促射击,连续消灭多个目标的紧迫战斗环境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使用“波波莎”和50式冲锋枪,同样把这种优点发挥到了极致。不过《使命召唤5:世界战争》中,精度第一给予了汤普森冲锋枪,这也是能够理解的。但波波莎的高射速是无论如何也无可否认的了,“波波莎”的射速高达1000~1100发/分。这样高的射速,得益于自动机行程短,因此复进周期也短。在实际的战斗中,PPSh41可以在5秒内把弹鼓中的71发弹发射出去,这使得在射程内的目标完全没有生还逃脱的机会。这点在短兵相接的近战中显得尤为重要。与其高射速相适应,“波波莎”冲锋枪配备了能装71发枪弹的大容弹量弹鼓。这种弹鼓有两个环形输弹槽,外槽可容39发枪弹,内槽可容32发枪弹。弹鼓的使用十分方便,只是要逐发将71发枪弹放入输弹槽内略显费时,但大容弹量弹鼓打起来的感觉大不一样。弹药量的增多意味着在激烈的战斗当中可以减少换弹的次数,生存下来的机会当然大大增加。所以配备了4盘弹鼓的红军突击队员,只要能稍微懂得如何控制射击频率,战斗力是多么的可观。在《使命召唤5:世界战争》中的4款冲锋枪中他也是射速最,弹夹最大的一支。最后说一下波波莎所使用的木质的枪托。有人说这个有什么可讲的么,其实木质枪托在贴腮时要比金属枪托贴腮舒适得多,特别是大家想想俄罗斯冬季那可怕的天气,加上俄罗斯盛产木材。这也是为何直到AK74还一直用木质枪托,这、是在高寒条件下作用不可小视。其次木质枪托在近距离格斗的时候的作用是金属枪托望尘莫及的,这一用途在攻克柏林的殊死巷战中被苏联红军突击队员发挥到了极至,而德国的MP40这个不算弱点的弱点则成了致命的硬伤。不过贴身肉搏这一块,也许《使命召唤5:世界战争》的制作者为了突出日军自杀冲锋野蛮,波波莎冲锋枪的这个特点被忽略了,只能用小匕首去肉搏了,这点不如《荣誉勋章:空降神兵》中可以用枪托进行一场血腥的肉搏。
波波莎在苏联红军中拥有着至高的荣誉,甚至成了卫国战争时期苏联红军的象征直到今天,在俄罗斯红场的阅兵式专门有一个波波莎冲锋枪的方队。200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的阅兵式上,肩挎着波波莎冲锋枪的方队通过检阅台,那一刻没有一个人不曾回想起当年伟大的苏联红军的光荣与梦想,耳边仿佛响起了“乌拉——”的欢呼声,时过境迁怎能不让人唏嘘不已。


1条评论:

◇ 壹分 2012-02-01 13:35 #1
我一度觉得“波波莎”这个名字很娘,结合它的威力,很SM的感觉。

添加评论:

称呼: 邮箱(选填):
个人空间(选填):
留言:

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输入左侧验证码:
*邮箱只有本文作者可察看,不会公开显示。    记住我

本博客最新日志:

本博客最新评论: